内蒙古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内蒙古驰援湖北医生于海霞:我不能缺席这场战役

T
Time:2020-02-13 浏览次数:4476次 分享更多:

内蒙古驰援湖北医生于海霞:我不能缺席这场战役

2020-02-12 20:57:44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正北方网新闻

气管插管、血液净化治疗……在内蒙古驰援湖北的医疗队伍中,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于海霞几乎经常面对这些有创操作,患者的飞沫喷在面罩上、隔离衣上更是常有的事,她和众多一线的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与死神对峙,与病毒“厮杀”。2月10日,记者通过微信采访了远在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的于海霞,她说,医者仁心,穿上这身白大褂就一定要对得起它。

于海霞在查房

母亲还不知道她去驰援湖北

在清洁区换下自己衣服,戴好手术帽、口罩、护目镜、手套,穿上防护服、隔离服、鞋套,再戴一双手套……2月10日,在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仁和医院,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于海霞主任医师在同事的协助下穿戴好防护措施,又再次检查确认严丝合缝之后,按部就班地穿过三道门,进入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这是于海霞驰援湖北的第13天。

1月28日,于海霞跟随内蒙古首批驰援湖北医疗团队从呼和浩特飞抵武汉。出发前,于海霞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武汉,我来了,我来捉妖打怪。当除夕有医疗队来支援武汉,我便想,只要内蒙古派医疗队我就来,不是多崇高,只是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驱使……”

于海霞说,她是瞒着家人主动请战的,母亲在老家赤峰市,至今还不知道她驰援湖北的事。落地武汉第三天,她和其他15位同事被分配到了荆门市京山市仁和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开展对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你不怕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于海霞不假思索地回复:“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当面对病人的时候,所有的担忧就全部抛到了脑后。我发现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小怪兽,好战!从急诊科到心血管内科再到重症医学科,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我是一名医生,病人需要我,所以我不能缺席这场‘战役’。”

于海霞(左一)在为患者诊疗

身穿防护服6个小时不敢喝水

京山市仁和医院是当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主要的定点医院,整栋住院楼已经作为隔离病区,开放3、6、7、8、10、11楼和ICU病房,截至目前已经收治了150名患者。于海霞是内蒙古支援湖北重症组副组长、京山市重症组组长。由于京山市仁和医院临时组建的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来自各个专业,并没有太多重症专业知识,于海霞等16名来自内蒙古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成为该院抗击疫情的主力军。

于海霞每天在重症医学科需要工作6个小时,由于这里面对的都是危重症患者,也最容易感染。从酒店临出门前,她都会在腿上先裹一层保鲜膜,去了医院再穿工作服、防护服、隔离服,“多一层保护,就少一份危险。”于海霞说,荆门市的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尤其是防护服,属于一次性用品。为了节省资源,她和其他医护人员每天穿着防护服一工作就是6个小时,期间不敢喝水、吃饭、上厕所,成人尿不湿就成了医护人员必备的“秘密武器”。因为只要除去防护装备就意味着要浪费一套防护服,还要面临感染病毒的危险。“三级防护措施加身,非常的热,因为衣服不透气,每次工作结束走出污染区,脱下防护服浑身都冒着白汽,里面的衣服早已经湿透了,手指泡得发白,每个人脸上也被护目镜、口罩压下一道一道的印记。虽然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

于海霞(左一)问询患者的病情

患者痰液常常溅在身上

“您好!我是从内蒙古来的于医生,您今天感觉怎么样?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放弃!”2月10日,走进ICU病房,于海霞一边查房,一边给一位戴着呼吸机的患者加油打气。

ICU病房的气氛很凝重,起初进来的危重症患者心理状态非常糟糕,没有家属陪护,躺在病床上满脸的绝望。“医生,我是不是活不成了?”时常有患者拉着于海霞的衣袖这样问。于海霞非常注重人文关怀,每到这时,她就耐心温和地给他们做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连日来,ICU病房接收的危重症患者逐日增加,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海霞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由于这里的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密切观察,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甚至随时可能抢救病人,她每天与上一班医护人员交接班时,都会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病情变化、诊疗情况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开始例行的查房,充分了解患者当天的情况,开始调整一天的医嘱。下班休息时间,还要不顾疲累去参加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专家会诊。

在重症医学科,于海霞与患者之间是零距离接触,工作的电脑就放置在患者的床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患者的病床旁度过。这还不算什么,最困难的是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到有创操作,诸如气管插管、血液净化治疗、动静脉置管等,直接面对的是患者的口腔、鼻腔,经常有患者因身体受到刺激将痰液或者飞沫喷溅到她身上,面临着很大的感染风险。“多年的临床经验让我早已习惯了这些,也从未萌生过退却之意。不只是我,医疗团队中每个人亦是如此,特别是对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医护人员除了要给患者喂饭,还要负责吸痰、接大小便。”于海霞告诉记者,大家不畏风险,义无反顾救治患者,给予患者近身护理,在操作中温言软语,安慰抚摸,翻身拍背,一口一口地喂饭,并不断的鼓励患者,给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让他们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于海霞在电脑前工作

与同事住一家酒店不串门

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酒店,于海霞在酒店大厅拿起酒精对着自己的鞋底进行反复喷洒消毒,然后乘坐写有“污染电梯”字样的电梯上楼,进入酒店专门安排的楼层换下外出的衣服,挂在有紫外线灯消毒的衣架上,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再乘坐清洁电梯回到房间,强撑着和家里人报平安后,就一头扎到床上,累得再也不想说一句话了。

于海霞的同事就住在隔壁房间,但来湖北的这些天,除了在医院和微信群里聊天打招呼,相互之间从来不串门,也从不去逛街、逛超市。“因为我们在病房里接触了病人,每个医护人员都把自己当成密切接触者,所以一回到酒店就进了自己的房间,自我隔离。一来是为自己好,二来也是为别人好。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们就是安全的。一旦被感染了,同事之间往来太密就很可能把别人也感染了。再者,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绝不能倒下。”于海霞说,既然是来驰援湖北,就绝不能给湖北人民添麻烦,医者仁心,穿上这身白大褂就一定要对得起它!(文中图片由于海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