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经过16天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贺先生成功撤机,目前生命体征平稳,继续通过序贯有创通气进行下一步治疗,这是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例运用ECMO技术救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患者。
“今天荆门市的患者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成功撤机,这是目前来到荆门市最难忘的一天,我们都太激动了……”附院医疗队队长张卿哽咽着说。
贺先生是因为发热伴咳嗽5天来到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最初在外院进行检查肺部CT发现双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核糖核酸检测阳性,到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当地医院心血管内科、感染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立即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赴湖北医疗队进行病例讨论、组织会诊,第一时间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对症处理,但入院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持续高热、出现呼吸困难,无创呼吸机无法维持血氧饱和度,治疗了7天后,病情未有好转,经专家组会诊讨论后,果断决策为患者应用ECMO技术,并成立了专门的ECMO团队。
张卿、徐磊、鲁长胜(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和医疗队的医生们放弃休整的时间,和当地医院的麻醉科、心外科、呼吸内科医生们一起探讨患者的病情,带头制定使用技术的时机和具体方案,同时迅速做好施行ECMO技术相关准备,2月4日,贺先生在局麻下经过右侧股动脉及右侧静脉穿刺行ECMO 治疗。无论清晨深夜,医护人员们丝毫不敢懈怠,2小时一次血凝常规监测,随时调整抗凝方案;4小时一次动脉血气,根据血气结果调整ECMO参数及呼吸机参数。每一刻的守候,不间歇的守护,大家一起渴盼着“生命奇迹”。2月中旬,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医疗队也携带医疗物资,肩负重托与使命,出征湖北荆门,与内蒙古医疗队、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开展重症病患救治工作。
机器上了一周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维持在95%,肺功能、体温、检查化验各项数值逐渐恢复中。
“简单来说,ECMO就是通过设备暂时代替心脏和肺,对于肺炎患者来说,当肺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由机器替代它的供氧功能,给受损的肺有一个恢复的机会。”医疗队徐磊说。
虽然徐磊用“简单来说”向大家介绍了ECMO,但是真正做起来,ECMO并不简单,ECMO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可以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其原理主要是将患者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治疗期间,患者的心脏或肺将得到充分休息、全身氧供和氧耗处在相对平衡状态,为心功能或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此外,ECMO还需要许多配套使用的设备,比如呼吸机、血滤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除了设备的需求,人员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多科室医护人员要组成专业的团队。
即便上述都做好了准备,前期的充分评估,仪器和药物的准备;机器运转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病情变化迅速精准判断和及时抢救。医疗队队长的正确指挥,医生和护士的团队协作,这些仍是最关键的因素,任何一步出了差错,都做不到“人机合一”,也做不到此次的成功撤机。
贺先生的救治只是一个缩影,在湖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三院医护人员,打破地域、学科及科室壁垒,通力协作,多次进行多学科大会诊、远程医疗会诊等,建立满足患者病情需求的联合诊疗模式,密切协作,高度融合,奔着同一个目标,以更好的医疗服务救治荆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ECMO技术包含的是学科、管理、人文和新生,凝聚的是技术、团队、爱心和希望,也道出了附院医疗队在荆门市寸步不离的守卫。
文/党委宣传部 李玮珺
图片由医疗队提供
美编/党委宣传部 谢凯隆